內容提要【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的定義】熱度:126
1. 生態旅游國家的標準是怎樣的
1、多樣性 |
2、豐富性 |
3、獨特性 |
多樣性
1、注重生態系統完整性,應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態過程等方面加強生態系統完整性建設。
2、保持生態系統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進外來物種,防止生物入侵,保護古樹名木和原生的鄉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態環境退化。
3、重視生物多樣性,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計劃,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監測內容。示范區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專職人員及咨詢專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的生境類型眾多。物種保護措施有效,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能得到重點保護。
5、示范區內無捕獵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的行為,禁止出售野生動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產品采伐規模。保護區內物種的生存環境,結合示范區綠化等生態建設項目,進行適宜生境的擴大設計。
6、調查、記錄和監測國家重點保護和省級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種群現狀、動態分布和生境。識別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必要時可采取人工廊道設計。在野生動物棲息區內的人工設施,控制夜間照明和噪聲,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驚擾野生動物,不應對夜行動物造成明顯的干擾。
豐富性
旅游資源結構合理,規模較大,豐度較好。
獨特性
1、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很高或較高的美學價值、科研價值、文化價值,或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價值較高;
2、生態資源游憩價值較高。示范區內的人為干擾較少,大部分為自然區域。
3、特定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場上形成較大影響。
2.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
對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并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游行為。
生態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3.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4. 國際生態旅游年
在人類面臨生存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卷全球,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現在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
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5. 國際生態旅游把什么定義為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生態旅游”一詞最早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召開,生態旅游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被人熟知。保護尊重原生態、強調可持續發展、為當地經濟做貢獻,都是生態經濟所倡導的幾大原則。
6.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什么定位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旅游。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不破壞生態,使人和環境達到永久的和諧,所以說“生態旅游”是一種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特點是以旅游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游,準確點兒說,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既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7. 國際生態旅游勝地
象江水利風景區,在廣西來賓市象州縣,依托古象溫泉, 冷泉及象江等水資源河水利工程而建,面積五十四平方公里,其中水域二十九平方公里,是一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內,象江, 水晶河, 羅秀河, 北山河, 石祥河水質良好,水量充沛,生態環境優良,田園風光濃郁 人文景觀豐富?,F景區已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也是國家水利風景區。
8. 國際生態旅游標準進行第一次重大修訂是在哪一年
1933年,國際生態旅游把生態旅游定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度假旅游活動。
9. 國際生態旅游標準是根據什么制定的
按旅游性質和人們出游的目的劃分,旅游活動可分為六大類:
1、休閑,娛樂,度假類
屬于這一類旅游活動的有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娛樂旅游等。
2、探親,訪友類
這是一種以探親,訪友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
3、商務,專業訪問類
屬于這一類的旅游活動有商務旅游,公務旅游,會議旅游,修學旅游,考察旅游.專項旅游等,也可將獎勵旅游歸入這一類,因為獎勵旅游與游客個人職業及所在單位的經濟活動存在緊密關系。
4、 健康醫療類
主要是指體育旅游,保健旅游,生態旅游等。
5、宗教朝圣類主要是指宗教界人士進行的以朝圣,傳經布道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
6. 其他類
上述五類沒有包括的其他旅游活動,例如探險旅游等。
在以上的分享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后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10.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詞的縮寫,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 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尤其不靠經濟利益驅動。她的原動力是志愿精神。是公民社會興起的一個重要標志。
NGO在全球范圍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發現僅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兩級還無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一種回應,NGO迅速成長并構成社會新的一級。 NGO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尤其不靠經濟利益驅動。NGO的原動力是志愿精神。
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據調查,美國非政府組織總數超過200萬個,經費總數超過5000億,工作人員超過900萬人。如此龐大和活躍的非政府機構(NGO),是與美國“大社會,小政府”的制度結構相配套的。這種制度的來源,與美國建國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傳統有關。
非政府組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社會及私人的捐贈。比如美國有力量極其強大的各種私人基金會支撐美國的各種NGO。同時,國家從稅收上確立捐贈部分可以抵稅的制度,以鼓勵捐贈。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英文名稱Blue Ocean Protection Association,縮寫BOPA,簡稱藍絲帶協會)為社會公益團體,2007 年6月1日在三亞市民政局注冊,主管單位是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
藍絲帶協會的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奉行團結奉獻、關愛海洋、共同進步的行為準則,宣傳和普及海洋保護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海洋的重要性,樹立起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從小事做起,身體力行,自覺抵制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還給海洋一片蔚藍。
藍絲帶協會以宣傳貫徹海洋保護政策法規,提高全民海洋保護意識,建立相關海洋保護舉措,組建志愿者隊伍,促進海洋保護科研為工作目標,自籌備以來,已組織了大量有意義的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
藍絲帶協會是“藍絲帶海洋保護計劃”的執行者,該計劃以海洋環境保護為主題,由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旅游局、三亞市人民政府、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三亞市旅游產業發展局與三亞南山大小洞天發展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20日共同發起,已得到國內外有關單位和組織的廣泛認同與支持。
藍絲帶協會正以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精神,奮斗不止,期望承載著保護海洋濃情蜜意的藍絲帶,飄過五湖四海、飛越千山萬壑、扎根于億萬人們的心中,成為全世界熱愛海洋、關注生態的光輝標志!
11.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什么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
1933年,國際生態旅游把生態旅游定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度假旅游活動。
最新定義
生態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